青春的眺望
宋凤河:我救了85条命,我没撒谎
翔子专业号 | 2007-3-5

 

翔子在40岁前后情感特别脆弱。动不动就为一首歌或一个电视片段激起伤心,随即嗉嗉落泪。

2005年父亲病故后的“非常刺激”,令泪水干硬起来,竟然轻易流不出来了。迄今已1年零5个月没有发生触景伤情的事儿啦。

前天晚上看电视,破了例。

7频道“乡约”栏的专题节目——《好人有好报》。

宋凤河勇救85人反被当成骗子,历经27年洗刷名声。其间,风雨交加,连番磨难,以至病瘫,几欲自尽。好在“好人有好报”。2006年经由媒体高度关注和努力,宋凤河的英雄壮举被完全证实了!

宋凤河今年48岁,也就是说他救人时才20出头。

翔子和宋凤河属于同时代的产物。所以,听着他用沙哑嗓音叙述那段传奇的“事故”,看着他那张沧桑得如同老汉同时又自豪得如同孩童的脸孔;思绪就陷入了苦难的童年以及世事纷纭的青年。在那号称“英雄辈出的时代”,为什么出了“真英雄”反被怀疑被污垢——而且整整27年!

我那泪腺的闸门被一股狂旋着的冲击波冲开,泪水哗哗而出……

每个人都有渴望被承认的原始激动。而宋凤河为了一句表扬竟等了27个寒暑、赔上了全部的青春热血!为什么让他付出如此“漫长而沉重”的代价!

在物质主宰生命的这个世界,谁也无法故作高尚,强做超人,咬定自己毫无私心杂念;然而,当精神已经成为生命的本质元素,人性停止流浪而回归源头,则谁都应该从卑微中走出来,从流俗上走过去,并走向大爱大善。宋凤河一开始即进入大爱大善,那是于良性本能中进入的。所以即使夹带某些关于一己的色彩,那也并不抹杀其正面光华,反而令其成为那个年代里极其真实(以至真实得崇高)的人格缩影。

“我救了85条命,我没有撒谎!”宋凤河的这句辛酸而带血的呐喊,经“广告化”之后终于变成春雷啊!——幸甚哉,炸在现代人的灵魂深处,响在现代人的前身后世!

截至目前,宋凤河已收到10多个被救者的表扬信;同时收到6万多元的“感恩”捐款——但宋凤河全都如数退还了。他说:只要我救过的人说一声“谢谢”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决不能让这件事发展到变味的地步!……

善良的宋凤河已经被同样善良的某“康复中心”全力救治。现在可以脱拐步行了!

好人终于得到好报。

好人应该得到好报。

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宋凤河27年未盼到感谢 等待更多证人出现(图)

 

 主持人:今天我们关注的主人公,是名叫宋凤河的48岁的吉林农民。他是一名普通的木匠。就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足可以影响他一生的离奇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延续了27年。1978年冬季的一天,年仅21岁的吉林木匠宋凤河离开老家前往黑龙江打工。在从齐齐哈尔到碾子山的乘车路上,发生了事故……。

  宋凤河:就这么哗哗往前这么走,突然前头,我就看前边一红,驾驶室这一红,这车已经就停下了,咔,就停那儿了,结果是怎么一种现象呢,这个火已经着20多分钟了。

  当人们发现车上着火时,火势已经难以控制。由于电路系统已经失控,车门无法打开,客车的司机和乘务员已经先从前面的小门跳车逃生,车上的86名乘客危在旦夕。当时,不但车门无法打开,就连车窗也推不开了,大家慌乱了起来。 危机时刻,宋凤河突然想起自己的包裹中有一把木工斧子。

  宋凤河:快,拉锁在这,唰,拉开,拿起斧把抄起来,啪,就这一下子。

  车窗被砸开,但车上的乘客并没有安全逃离,更加慌乱的场面出现了。

  宋凤河:结果这下更糟了,把我都挤那疙瘩了,大伙逃命的那个滋味……。这块有个窗户,呱,一下,往那一糊,脑袋都塞那儿,谁也出不去呀,那我是真急了,挤我,我说都给我躲开,拿斧把抡他们,那你(乘客)不躲开都得死这。我这么都躲开,我也有劲,这么一抡倒后面这些人,回头那面,啪,就这一斧子,这不车厢窄嘛,这头打完了,一抡,啪,那面又一斧子,那面开了,(乘客往)那面一跑,把我松开了,我就赶紧往前,噼啪,就砸。

 

 

 

 

    老宋的木匠斧子派上了用场,不一会儿两面玻璃被砸开,乘客纷纷逃出车厢。

  宋凤河:当我都砸开了,不超过一分钟,两面玻璃开了,那人哗哗从大玻璃往出跑,有的人甚至是大头朝下的。

  车上的乘客纷纷逃离后,老宋听到车厢里还有小孩的哭声,他再次跳上正在燃烧的汽车,他发现在车厢后面还有一个小孩就抱起孩子背跃式跳出了车窗。随后一声巨响,汽车爆炸了。

  宋凤河:前轮两个轱辘是先响的,汽车轱辘噗嗤噗嗤,就先响了,一见火烧响了,汽车轱辘烧响了,紧接着后面那个油箱,那个轱辘那是双的,大客车(轮胎)前头是单的,(后面轮胎是)双的,挨着油箱,那(司机)孙玉海说,都往后撤,都往后撤,这司机招呼,这种情况下,一开始是车轱辘响 咣当,后来这个油箱也就响了,也就爆炸了。

  当时被救的群众纷纷下跪感谢宋凤河。宋凤河说,如果没有这把斧子,大家的性命就都没了,要谢就谢这把斧子吧。哦,这把斧子记载了他27年前救人的全部经历,也成了宋凤河这段经历的铁的见证。

  宋凤河:它给我留一个纪念性,所以说我时钟很珍贵地保存了它,还给它系上红绸子,我每次看到它的时候我就回忆起当时那种场面,没有它这些人包括我谁也活不了。

根据宋凤河的描述,事发以后,齐齐哈尔公交公司的领导把他接到了单位,向他表示感谢,请他吃了饭,并送给了他一件只有这家公交公司员工才有的羊皮大衣。

宋凤河:就给我这么一个大衣,这叫麦穗大衣,那个年代,这个大衣在黑龙江,他们客运公司,老工人都是有的,一人发一个,只有他们公司有。

领导最后问他有没有什么其它要求。宋凤河想了想,说:我从小羡慕挂团徽的,我想入团。领导说:这个很简单,我们可以去帮你说。

  由于被火烧伤,宋凤河被迫改变了原来外出打工挣钱的计划,第二天一早,宋凤河便坐上了返回吉林的火车。

  宋凤河:到家一进门,把我妈吓的,她哎呀了一下!当时我没敢先回我的屋,我们东西屋住着,三间房。把我妈吓的,哎呀!我没敢上俺家我媳妇这屋,怕她害怕,那人不人鬼不鬼,假设你这个形象你要烧没了,你再瞅瞅吧,是啥模样!

  李美香(宋凤河的妻子):一进屋,帽子摘下来以后,看头发烧没了。

  张秀兰(宋凤河的母亲):眼睛没有睫毛,头发、手掌烧几个泡。他父亲就问他,说你怎么怎么回事?

  李美香(宋凤河的妻子):他说我坐碾子山拿那趟车,起火爆炸了,我救了……,连我算上86个人,说我救命了85人的命,我逃生也强逃出来的。

  宋凤河:我爸在吃惊之后也挺高兴。那时候都爱喝酒,平常在老人面前不敢喝酒。那天老人就给我倒了一盅酒,在我们东北,老人给儿子倒酒,那是一种相当高的荣誉。

  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经历,对于每个人都是难忘的,对于当时年轻、外向的宋凤河来说,也是一样。从宋凤河的讲述中,村里的群众很快便都知道了宋凤河的这个英雄故事。宋凤河还告诉大家说,齐齐哈尔公交公司这几天要来人给他送锦旗,写表扬信。

  董艳波(宋凤河好朋友):讲到如何救人,在我们家跟别人说,眉飞色舞,非常自豪。

  宋凤河家乡的领导听说此事后也很高兴,家乡出了个救人英雄是值得骄傲的事。当地的有关部门表示,只要感谢信寄来,能证明他的英雄事迹,入团没有问题。

  宋凤河:因为你靠近团组织以后吧,生产队某个政治任务里头,有你了,光荣嘛,这种情况下,高兴!等着吧,哎呀,不睡觉啊,说实话,不睡觉啊,睡不着觉啊,天天不睡觉,瞅着座钟,当、当、当、当响,快到明天了,明天等一天,没来信呢,怎么啊,等着。后天没来,大后天没来,等了一星期没来,哎呀,那火上的,上老大火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宋凤河所说的那封感谢信却迟迟未到,客运公司的领导也没来。村民以及朋友开始怀疑宋凤河所讲的救人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并怀疑是他想入团编出了这么一个故事。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如果宋凤河救了人,客运公司会忘了他吗?被救的人会忘了他吗?什么原因感谢信迟迟未到呢?

  董艳波(宋凤河好朋友):后来他就消停了,我们这些人也就犯疑惑。

  赵永昌(宋凤河好朋友):你说,那边都已经都不过来人,没有你这个信件,谁信你,就证明说谎。

  这种尴尬的状况弄得宋凤河坐立不安,他每天都到村头张望,等待着那封感谢信的到来,但每天都不见乡邮员带给他这个好消息。渐渐地,连宋凤河的家人也怀疑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了。

  张秀兰(宋凤河的母亲):你说他不撒谎吧,他那个信也没来,他回来就说能来感谢信,过不去十天半拉月的,客运公司说俺这就去了,马上就去,我们就瞅着这封信,也没瞅着,就不太那么信他了。

  村民、朋友的不信任和家人对他的怀疑,让宋凤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为此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李美香(宋凤河的妻子):早上有时候起来穿上衣服,就想出去锻炼,也不吃饭就走了,这一天就不见人影了。

  宋凤河:早上起来我走都吓着过人,走得嗖嗖快,人家别人看着,谁起早摊黑这么走?围着这屯子转圈这么走?心盲啊,你跟谁说?你说你跟谁说?没地方说去。就那个时刻那比杀脑袋都痛苦。我就是说,买农药揣兜里多少次啊。我就想,把这个药吃了得了,这人丢的。

不过,四之前干脆给当时的见证人和公交公司写封信吧。写封信吧,还没留人家的地址,又不知人家叫什么名。你说这玩意怎么办呢?就这么忍着吧。

  李美香(宋凤河的妻子):我公公活着的时候说,说,孩子,你这件事是真的还是真假的,你可别跟爸爸说谎。

  董艳波(宋凤河好朋友):他爸爸临死前说这么一句话,所以说,他爸爸为这个事是最不相信他儿子。

  同样不能让宋凤河接受的是,就连当年的同学和好朋友们都疏远了老宋。

  赵永昌(宋凤河好朋友):你这人说话不实在吧,大伙儿就孤单你,就不跟你靠近了,你就取得我们这个积极骨干问题吧,你就越离越远了。

  宋凤河说,那段日子成了他一生中最伤心的阶段。慢慢地,宋凤河不去想这件伤心事了,再也不提他烈火战车中英勇救人的故事,村里人和家人也就不再问了。但心底里,宋凤河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那封能够证明他这段经历的感谢信能够在某一天突然到来。

  宋凤河这段救人经历不管承认不承认吧,时间一长,大家也就慢慢地淡忘了,但宋凤河可忘不了,一直就想不明白,怎么救了半天人,最后却落了这么个结果呢? 特别让他受不了的是1992年,宋凤河的老父亲在临终时问他的最后一句话,说你救人的事是真的,还是你自己编出来的?宋凤河当时真是没办法向父亲解释。在这些年里,宋凤河确实没有收到他盼望的公交公司寄来的表扬信,也没有人来登门道谢。当时的目击证人又找不到。弄得是老村里人不信任,家里人不理解,用句东北话说,老宋这么多年一直就这么憋屈着。眼看着自己的老母亲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怎么着也得给家人,给自己一个交代啊,于是宋凤河终于向社会发出了要证明自己清白的求救信。

  董艳波(宋凤河好朋友):从今年(2005年)过完年,我们俩在就桌子上面说了,我说你这个事既然成立,确实是这样,把你爸爸对你的一个希望,能表达出来,我说你应该通过媒体,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冤屈,别人不相信有这事啊,你证实一下。

  宋凤河:我托个司机,我说你把我这个报道,你给我送到吉林市《江城晚报》去,我托你行不行?就这样,我说这30块钱当你路费,因为我走不了,冬天的时候我出不去,就这样这个司机就说,那行吧,我特意给你去一趟吧,就把我这个报道送去了。过四、五天,《新文化报》记者真给我打个电话,说,您现在身体怎么样?我说,躺在炕上呢!他说你能不能跟我们去一趟?给我乐的。

  老宋给新闻媒体写出的信终于有回音了,很多报社得知宋凤河当年的事迹,纷纷进行了采访报道。

  宋凤河:我们吉林报道之后,《新文化报》,还有《沈阳日报》、《江商晚报》、《哈尔滨生活报》报道之后,我就把这些稿子都要来,我就瞅。

  新闻媒体的报道发出不久,宋凤河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的陌生信件,这使宋凤河百感交集。

  宋凤河:感谢信是当时被救的旅客写来的。是家住内蒙古扎兰屯市哈拉苏镇,邮信这个人的名字叫于柏清,信上这么写的:恩人你好,我是内蒙古扎兰屯市哈拉苏镇于柏清,我到吉林松原办事,看到了关于您救了85条人命的报纸,里面的内容和我岳母以前跟我和我的妻子讲的,遇到的那起客车起火事件非常相似,于是我就把,这份报纸带回了家,我给我岳母念了一遍,我岳母非常高兴,连连说,就是他当时救了我们。那时候我岳母到处打听您的下落,可是也没有信息,没成想事隔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你,为了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特写此信,并电汇200元钱略表心意。

  被救者的感谢信终于出现了,尘封的历史就要被打开了。但是仅仅靠这封信就能证明当时英勇救人的那个人就是宋凤河吗?紧跟着,从齐齐哈尔来的一个陌生电话,更是让宋凤河兴奋不已。

  宋凤河:齐齐哈尔客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隋广才,五一以前就跟我联系,要过来,到我们政府谢我。

  老宋所说的齐齐哈尔客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隋书记,就是现任齐齐哈尔碾子山区公交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名叫隋广才。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两个月,宋凤河没有等到隋书记的到来却等来了他的一封信。

  宋凤河:结果等来一封什么信,你猜我等来什么信。 我们经过齐齐哈尔市中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和两个单位进行了开会研究,对你这事进行了证实,1978年确实证实有汽车着火这件事,但是没有人现在证明你救人那件事,但是你的信我收到了,我深表同情,就做这么一个证明。

凭着做人的良心,他就是在27年前那趟烈火战车上救了85条人命的那个人。但问题在于现在关键的证人还没有找到,只邮来了一封普通的信。

 

为此,宋凤河决定要亲自前往一千公里外的齐齐哈尔给自己找回说法来。
 
  宋凤河胳膊已经残疾,去年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只能架着双拐走路。正在做关于宋凤河事迹追踪报道的央视“共同关注”节目组决定派专车陪送并随即采访。

  宋凤河的朋友董艳波,是一名二人转演员,为了表达他对宋凤河的良好祝愿,特意写了一段二人转唱词,并在送行的酒桌上唱了起来:“有位木匠打工到他乡,他的名字本姓宋,姓宋名凤河跟我是同乡,听他说他坐的客车,半路出了事儿,半路起火在路上……

  明天就要远行了,宋凤河觉得他得去老父亲的坟头上看一看,因为当年老父亲临终前还在质问儿子是不是在撒谎,可以说死不瞑目。

  宋凤河:我这个事情这么多年的事情马上就要拨云见日了,所以说,我也很高兴,这么多年的委屈,也是您老人家的梦想,我也知道你老人家当时没闭上眼睛死去了,所以说我今天向你来道个喜,马上就快完成就你这个心愿了。

  宋凤河受伤已经有七、八年了,这七、八年里他从没出过家门,这一次远行,家人多少对他不放心。

  宋凤河:妈,我要上黑龙江了,这个机会挺好的,你放心,没有问题,不超过三天就回来了。

  告别完老母亲,宋凤河带着家人、朋友的寄托,也带着自己27年未了的心愿,上路了。

妻子深情地说:等着你的好消息。 宋凤河回答:好的,你放心吧。

  27年了,宋凤河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可想而知,现在宋凤河的心里是何等的敞亮!27年,可是不短的时间,宋凤河就是在村里人质疑、疏远,家里人不信任当中,这么熬过来的。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用宋凤河自己的话讲,他就要拨云见日了。

  长途奔波,劳累了一天。准备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过夜,第二天再赶往内蒙古扎兰屯市。齐齐哈尔的夜晚是美丽的,但宋凤河无暇顾及这美丽的景色,因为在他心里装的仍是那个27年未了的心愿。

  一大早,继续赶路。在快要到扎兰屯证人于柏清家时,遇到了一段沙石路面。记者的汽车无法前行。而证人于柏清却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停车的地方。

初见于柏清,宋凤河非常激动。

  宋凤河:你能站出来说这话,我就相当感动了,听电话我就想,不知人长得啥样,从去年得这病,一下子腿就不能走了,疼,就是疼。

  于柏清:多少年了找你都没找着,也不知道在哪儿住,当时都没留地址。

  两人几句简短的谈话后,于柏清找来了一辆微型面包车。

  离当年目击证人的家越来越近,宋凤河的心里越来越紧张。不太遥远的路,宋凤河感到的确是如此漫长。

  于柏清的爱人戴桂芬迎了出来……

  戴桂芬:我当时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听有人喊,车里着火啥的,我妈给俺叫起来,车就乱了,都乱成一锅粥了,也不知道咋回事。就出来一个小伙子,年轻人,咱也不知道拿的是锤子还是斧子,就把玻璃凿开了,凿开了,就把我们推出去了,要不是这位大哥,俺们就都没命了。那火着得可厉害了,后来,我记得最严重的时候,给我们推出来之后了,车上有没有人喊,我都记不清了,我妈说的,车上还有人喊,是个老头或者还是啥人,我也不知道,反正就听有人喊救命。然后他又返回去,这位大哥又返回去了,又把那俩人救出来了。

  记者:你现在能不能肯定老宋就是当年救你们母女的人?

  戴桂芬:我看那个报纸我就敢肯定,指定是这人。我妈说老姑娘啊,可别忘了人家的恩情,给他邮200块钱吧,完了他说啥也没要,当时也不是……

  宋凤河:我跟你讲清楚啊,主要是看我这个报道,证明我这个事儿,挺冤枉这个事儿,证实了就完事了,要什么钱啊。

  戴桂芬在自己家的小屋里找出了丈夫于柏清几个月前带回来的报纸,报纸至今保存完好。

  戴桂芬:这就是那个报纸,《我救了85条命,我没撒谎》。就听着我爱人给我妈妈念这个事的时候,都把我妈妈气坏了,还说这小子撒谎呢,这孩子可不是撒谎。我妈说的,可委屈了这孩子了,我妈说咱们可不能咱们要是找到咱们,咱们指定作证。这不,报纸上面有都有他的联系电话,我家于柏清说的,那咱们就给他打电话,咱们出来给作证。

  戴桂芬的老母亲杨秀婷今年83岁了,她也是当年那场火灾中的被救者之一,现在住在距女儿家几十里的地方。得知当年的救命恩人来到了她的家乡时,老人家执意要来看一看当年的救人英雄。……

  老人家回忆起了27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杨秀婷: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反正车起火了,就这个小伙子,拿着锤子还是斧子,就把玻璃打碎了,就都出来了,还剩一个小孩,一个老头在里面,这个小伙又进去了,进去又把这两个人救出来。我经常跟我姑娘说,我说,要不是他,咱们早没命了,就是这个小伙子救了咱们娘俩。

27年过去了,老人家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恩人。虽然已经83岁高龄了,但老人家告诉女儿说,有机会一定要到恩人家登门道谢。

  时间过的很快,宋凤河似乎还有很多话没有和两位当年的被救者讲完。尽管戴桂芬一家一再挽留他,但宋凤河坚持要走了,因为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在等着他去做。临行前,宋凤河和戴桂芬一家一一惜别。

  不容易啊!宋凤河终于找到了他当年救助的两个人,但这还只是实现了他一半的心愿,因为当时的公交公司的有关领导还没有找到。经过记者多方打听,最后得知,当年的碾子山区公交公司现在是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中通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天记者就陪着宋凤河来到了这家公司。

  陶洪哲,中通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几个月前他看到了多家报纸报道了宋凤河的遭遇后,曾几次帮助宋凤河查找当年的事故档案,并给宋凤河打过两次电话。

  宋凤河:我见到你非常高兴,因为你能在我最关键的时候,你给我提供这些地名,要不我得走得很远,所以说我代表我和我全家向你表示感谢。

  终于见到了陶洪哲,按捺不住内心喜悦的宋凤河讲起了他临来时的激动心情。

  宋凤河:27年里,曾多次梦到了公交公司的领导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然而醒来后才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

  陶洪哲:你对当时的汽车公司也做了这么大的帮助吧,救了这么多的人,实质上公司当时就应该去感谢你,结果……可能是种种原因吧,当时我还没参加工作呢……。

记者和宋凤河离开时,天空下起了小雨。

宋凤河:今天的小雨也在为我洗刷这27年来的不白之冤啊。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